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窗之意趣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11-14 10:58:53
分享至:

  窗,古时亦称“牖”,虽只有一方小天地,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点睛之构。《论衡·别通》曰:“凿窗启牖,以助户明也”。开一扇窗,阳光便会进来照亮生活。无怪乎诗人会畅想:在大地上画满窗子,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,都习惯光明。

  《说文》曰:“囱,在墙曰牖,在屋曰囱。窗,或从穴。”窗最开始为天窗,远古穴居时期,先民为了出入方便和采光通风需要,便在洞顶凿开一个窗洞。天窗高踞于顶,连通天地,不遮不掩,直引天光。古人以“打开天窗说亮话”写照君子直言不讳的品格。

  北宋庆历二年(1042年),欧阳修因直谏遭拒,自请外放滑州,于衙署东侧筑“画舫斋”,并在深暗处凿天窗,既取光入室,亦以窗明志,寄寓其为官磊落的坦荡初心。回京后欧阳修参与庆历新政,成为改革干将。十余年后,又拜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,始终廉洁公正,追寻着当年凭窗所望的治世理想。

  中国古窗形制丰富,直棂窗、槛窗、支摘窗等不一而足。其中,最常见的是直棂窗,自汉唐至两宋,久久盛行。古人钟爱此窗,既因其棂条竖直,构造简约,也因“直”中藏有深意。直,从十、从目,如众目所视,再隐秘的事物都无所遁形。直棂窗便携此意涵,既喻屋主品性正直、磊落坦荡,又似众目守着檐外,护佑居者不被蒙蔽、得享安宁。

  魏晋以前,窗牖无拘,随宜合用,不求装饰;唐宋数百年间,窗逐渐被规范,实用与装饰并举;入明清,窗成为建筑的重要审美对象,文人与工匠一道,殚精竭虑、炫奇斗巧,让古窗艺术发扬光大。几何图案、树木花卉、翎毛走兽、山水风景、故事戏剧等,各随当时当地、其人其思变幻无穷,皆被细细镌刻入窗棂,蔚为大观。

  拙政园中冰裂纹的窗格呼应着室内“玉壶冰”的匾额;狮子林里“琴、棋、书、画”四雅塑成的漏窗,文气氤氲;还有退思园九曲回廊间,用诗文“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”嵌作的“诗窗”,一步一吟……真是万千意趣,尽在方寸之窗。

  朱光潜先生说过:“心里印着美的意象,常受美的意象浸润,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。”直至今日,中国古窗蕴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,依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那些藏于窗间的审美意象,构成了人化、情境化的“物境”,生动直观,且与人们朝夕相伴,养目也养心,使人涵养情操,荡涤污浊,精神境界得以升华。

  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,唤君同赏小窗明。所谓方寸藏丘壑,窗中见天地,古人的智慧,大抵就在这一扇扇窗中照见。(陈炊)

>>><<<